春雨至,萬物生。雨水節氣被稱為“可耕之候”,進入雨水節氣,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春耕,越冬作物自南向北陸續進入返青的關鍵時期,對養分的需求敏捷添加。
“再過一陣小麥就該追肥了,啥化肥效果好?”在河北省館陶縣柴堡鎮的一家農資店裡,柴庄村乡民許延軍正在咨詢小麥春管用肥。
雨水節氣至,各地陸續進入春耕備耕農忙時節。化肥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基礎物資,能為作物快速供给礦質營養元素,對作物增產的貢獻在50%左右。
2024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运用率為42.6%,比2022年进步1.3個百分點。化肥运用率,即化肥被作物吸收运用的份额,反映了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有用运用程度。科學上肥效果进步,折射農業發展方法之變。
許延軍種了11畝小麥,過去經常盲目囤肥、跟風上肥。這幾年他意識到,作物也有“飢飽”,上肥不當不僅徒增本钱,還會影響產量和地力。
“返青期麥苗對養分要求高,用復合肥挺合適。”農資店負責人張俊粉介紹,復合肥養分更多元、肥效高,但還是要根據底肥施用情況,來選擇以恰當養分份额進行調配的復合肥。
“薄肥勤施、科學追補”,考慮投入產出和生態高效,農戶的用肥“算盤”越打越精細。现在,我國有30余類肥料產品,覆蓋各種作物必需的礦質營養元素及其他有利元素,包含固體、液體等多種劑型,充沛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測土配方上肥是进步化肥运用率的重要基礎。“我們树立了三級技術服務團隊,進村入戶指導農民科學用肥。”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途径與協同業務部總經理王帥介紹,針對不同地區土壤有機質、酸鹼度的差異,企業供给土壤取樣檢測服務,剖析確定最佳的氮磷鉀配比,為生產經營主體量身定做專用復合肥,開年以來,已開展春耕技術培訓480余場、測土配肥300余次。
在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的全力推動下,全國測土配方上肥技術年推廣面積超過23億畝次,其间在三大糧食作物上的應用覆蓋率超過95%。各地圍繞“測、配、產、供、施”五大環節,強化農企對接,推進配方肥落地。放眼田疇,超過1.7萬個科學上肥社會化服務組織、2000多個智能配肥服務網點散布在田間地頭,為廣大農戶供给智能化診斷、數字化配肥、機械化施用“一條龍”科學上肥服務。
除了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上肥也能够尋求人工智能幫助。在手機上打開“NE養分專家”智能化科學上肥專家推薦系統,一塊標有方位、溫度、濕度、風向等地理信息的模擬農田出現在屏幕上,按提示輸入該地塊的作物種類、地塊方位、土壤質地、土壤肥力等地塊信息,就能通過算法模型生成個性化上肥计划,以供參考。
“智能化推薦上肥技術树立在很多土壤測試和田間試驗數據基礎上,可為精准上肥供给參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糧食主產區作物養分精准調控與減量代替技術”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讨所研讨員何萍介紹。
“NE養分專家”系統已接入部分省市級農業服務渠道,供给實時用肥推薦。據測算,應用這一技術的田塊化肥用量減少10%—30%,每畝減少投入50—100元,產量穩中有增(其间玉米增產5%—8%),肥料运用率进步10%以上。
“上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採用水稻側深上肥技術,全國氮肥运用率可均匀进步3.7個百分點。
平常运用常規上肥方法,水稻插完秧后,將化肥撒施在地表,简单被風吹水沖,运用率不高。江蘇省宜興市富根農機服務專業协作社負責人杜新明說:“現在用上新技術,肥料隨插秧同步‘喂’到根部,不會被風吹水沖,養分吸收更到位。”水稻從插秧到收獲,上肥次數大幅減少,由常規的4—5次減少至1—3次,整地插秧前不再施用基肥,畝均氮肥用量減少15%以上。
不過,與常規上肥技術比较,側深上肥需配套側深上肥裝置、專用肥料等,每噸緩控釋肥比一般配方肥價格高出1000—1500元。
怎么鼓勵更多農民主動應用這項技術?江蘇省犁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正高級農藝師仇美華介紹,2021年以來,江蘇运用中心財政資金,對購置水稻側深上肥裝置的農戶供给每台套5000元的補貼,每年還供给7500萬元左右的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用於開展相關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上一年,全省水稻側深上肥推廣面積達114萬畝,比较2020年翻了一番。
緩控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肥,測土配方上肥、診斷上肥、變量上肥,種肥同播機、側深上肥機、噴肥無人機……從新產品、新技術到新機具,化肥領域持續上新。王帥介紹,針對西北等地區的鹽鹼地,本年中化化肥聯合中國農業大學,開發了能夠調節土壤酸鹼度、下降鹽分、改进土壤結構的靶向調控鹽鹼地有利微生物技術,並在此基礎上研发了新式有機水溶肥,幫助改进犁地質量。
各類技術形式有機組合,化肥运用功率層層遞增。在內蒙古,“測土配方上肥+種肥同播+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形式,不僅滴灌上肥均勻,還節水、節肥、省人工﹔在河南,小麥抽穗揚花至灌漿期,結合營養診斷採取無人機噴施,用肥實現精准定量﹔在安徽,採用種肥同播的方法,給大豆接種根瘤菌菌劑,顯著增強了固氮才能。
“用好這些集成配套技術形式,把握相應的知識和技术也很重要。”何萍表明,一方面需加大研發投入,深化科企协作,優化新式肥料與智能化施用技術之間的適配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培訓服務和演示推廣,促进技術效果發揮最大效益。
除了圍繞化肥自身做文章,通過種植綠肥等養地作物、開展糞肥就近就地還田等方法實現多元代替,也是进步化肥运用率的重要措施。
在湖南省沅江市,早春的郊野鋪上了茸茸新綠。這是當地推廣的綠肥作物紫雲英,由市裡免費供给種子,種植面積最多時近20萬畝。
“本年的紫雲英長得很旺盛,3月份就能翻耕還田。”沅江市保民水稻專業协作社負責人張衛英說。紫雲英屬於豆科植物,根系有較強固氮才能,翻埋后构成的腐殖質可进步土壤活性有機質,開展“綠肥—水稻”輪作,一年下來每畝可少施尿素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少打農藥1次,收獲紫雲英種子45公斤,后茬水稻可增產5%左右,畝均節本增效約100元。
在館陶縣慶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肥發酵車間,工人忙著進行有機肥翻拋,促進水分下降、發酵均勻。“這段時間,我們6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每天然生成產有機肥1000噸以上,不僅供給本地,還銷往山東、河南等地。”公司負責人吳慶豐說。在館陶縣,根據種植養殖散布情況建設了多處畜禽糞污会集處理中心,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运用率超90%。
“有機肥和化肥各有各的優勢。”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杜森介紹,有機肥在添加土壤有機質、改进團粒結構、进步肥力等方面具有獨特效果。可是,在當前農業種植強度大、產量需求高的情況下,單純依托土壤養分供應或许僅僅施用有機肥,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強度上,都無法持續滿足作物高產優質的需求。很多田間試驗証明,假如不施用化肥,3年內作物產量就會下降一半以上。
科學用足用好化肥,對於保证糧食安全意義严重。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實施化肥运用量零增長、化肥減量化、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等一系列严重行動,持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021.74萬噸(折純),較2015年減少16.6%,連續8年下降。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聚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进步,強化科學上肥增效方面的方针扶持,做好作物營養診斷、農戶上肥調查、田間試驗等基礎作业,支撑社會化服務組織供给糞肥搜集、處理、還田服務,树立愈加穩定的種養循環利益聯結機制。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